运城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fun88唯一官方网站网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13888865001

    彩钢板逼停京沪线高铁沿线有多少安全盲区

    2022-10-01 23:29:53

    来源:新京报   作者:霍宇昂

    阅读:4

    评论:0

    [摘要] 彩钢板“逼停”京沪线 高铁沿线有多少安全盲区?|京沪高铁|彩钢板|高铁_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新闻 体育 财经 娱乐 科技 博客 图片 专栏 更多 汽车 教育 时尚 女性 星座 健康 房产 历史 视频 收藏 育儿 读书 佛学 游戏 旅游 邮箱 导航 移动客户端 新浪微博 新浪新闻 新浪体育 新浪娱乐 新浪财经 新浪众测 新浪博客 新浪视频 新

      原标题:一块彩钢板“逼停”京沪线,高铁沿线还有多少安全盲区?


      铁路部门与高铁沿线地方政府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共同把高铁沿线的安全带管起来。尤其是“净空区”邻近地带不能成为安全盲区,应从制度上进行优化,加强日常监管,厘清各方责任和义务。


      文 | 社论


      昨日上午,京沪高铁北京南至廊坊间因前日夜间的一块“飞来”彩钢板导致设备故障。这块来自于沿线附近一处临建民房,长52米、宽7米的彩钢板,致使事故区间的接触网共七处被砸坏脱落,接触网弯臂也受到严重损毁;高架桥上的30多米线路护栏、一处变压器箱被砸坏。经铁路部门抢修后昨日上午故障复发,进而导致46次高铁列车停运,不少高铁车次晚点。


      这次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在高铁不断提速的情况下,这次彩钢板事故虽然属于偶发事件,但也令人惊出一身冷汗。同时,由于高铁线路运行特点,一旦出现事故,影响的可能不只是一趟列车。就这次影响范围来说,也可以说是近年来较大的一起安全事故。


      在铁路部门采取抢修、退票等一系列补救措施之后,也需要重视一块彩钢板暴露的高铁安全盲区,即高铁“净空区”邻近地带的潜存危险物,铁路部门该怎么处置,地方政府又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被彩钢板砸坏的铁路设施设备。图片来源:北京铁路局供图▲被彩钢板砸坏的铁路设施设备。图片来源:北京铁路局供图

      从区域划分角度来说,铁路部门负责的区域相对明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27条规定,铁路沿线两侧应当设立铁路沿线安全保护区。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的范围,从铁路线路堤坡路、路堑坡顶或者铁路桥梁(含铁路、道路两用桥)外侧起向外的距离——因不同区域而划分为10-20米(指高铁)。这个保护区也称为高铁的“净空区”,由铁路部门负责管理。


      但给高铁制造麻烦甚至灾难的往往不是来自于“净空区”,因为铁路部门每天的例行检查能够有效排除这些安全隐患。这也是高铁为什么下半夜不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问题是,“净空区”的邻近地带存在大量监管“真空区”。铁路部门与沿线地方政府谁是“主要责任人”,仍然划定不清晰。这也是导致高铁列车频繁遭遇“飞来横祸”的重要原因。


    ▲昨日上午10 时左右,北京南站,多趟列车停运或延误,候车厅内滞留大量乘客。 图片来源:新京报▲昨日上午10 时左右,北京南站,多趟列车停运或延误,候车厅内滞留大量乘客。 图片来源:新京报

      2015年3月27日,京沪高铁桐乡至嘉兴南区间,因异物侵入,导致供电线路跳闸,部分列车晚点超2小时;2015年7月24日,京广高铁邯郸至安阳东区间,因彩钢瓦被大风吹到接触网上,影响列车晚点2小时23分;2017年4月21日,京沪高铁廊坊至天津南区间,受大风影响接触网挂异物,致京沪高铁上下行部分列车晚点超1小时。


      从权力划分角度来说,高铁“净空区”邻近地带的潜在危险,铁路部门也无权干涉。尽管《条例》第88条对“净空区”构成威胁的行为有督促改正职责,也有处罚的权力,但对于“净空区”邻近地带的危险,铁路部门是否有权管理并无明确界定。


      尤其是当事故未发生时,谁去发现、清除这些潜在的危险?比如导致此次事故的临建民房,是不是潜存危险,如何界定等问题均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但有关方面不妨以此为契机,对全国高铁沿线“净空区”及邻近地带的潜在危险进行一次彻底摸排,并与沿线地方政府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共同把高铁沿线的安全带管起来。尤其是“净空区”邻近地带不能成为安全盲区,需要从制度上进行优化,加强日常监管,厘清各方责任和义务。


      相关阅读:


      京沪高铁多次故障


      


      


      


      当事人


      






    关键词: 钢板 逼停 京沪 线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